【舞院团委】青春逐梦,点亮乡土——舞院学子2024-2025寒假“返家乡”社会实践活动(第五期)
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,将习近平总书记五四青年节对全国广大青年寄语精神、《论党的青年工作》、《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》(第一、二卷)作为实践育人的重要指引和生动教材,在刚刚过去的寒假,舞蹈学院团委、研究生会、学生会积极组织我院青年学子投身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。我院青年学子结合专业特色与家乡实际需求,踊跃奔赴家乡的各个角落,将专业知识与实际行动紧密结合,以青春之我、奋斗之我,为家乡建设添砖加瓦,在实践中深刻感悟青年的时代使命与担当。
(一)实践人:2024级舞蹈编导班 陈诗
寒假,出于对家乡浓烈的热爱,我毅然加入平和蓝天救援队,全力投入文峰镇石盘头寺游神活动的安全保障。这一段宝贵经历,成了我成长路上的重要阶梯。起初,面对复杂的现场状况,我难免紧张无措。但在一次次应对突发情况中,我的应急处理能力逐步提升,学会了迅速梳理问题、果断决策。与队友沟通协作时,我也从最初的不够熟练,变得能高效协调各方。当我们共同克服困难,顺利完成保障任务,我深深领悟到团队的强大力量。更让我惊喜的是,参与这次活动让我对家乡传统文化有了全新认知。游神活动里的仪式、民俗,无不展现着家乡深厚的文化底蕴。作为新时代青年,我深感传承和弘扬家乡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在肩。这次实践,不仅提升了我的能力,更让我对家乡的情感进一步升华。未来,我将带着这份收获,积极投身更多实践,为家乡的繁荣发展添砖加瓦。
(二)实践人:2022级表演与教育女3班 黄艺峰
寒假我来到都安县,怀着对本土文化的热忱,我积极投身田野调研活动。走进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,馆内丰富的展品仿佛在诉说着当地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的文化底蕴。有幸与区级非遗传承人面对面交流,从他们口中,我了解到那些非遗项目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与传承的艰辛。现场观看壮族打扁担表演队的精彩演出,舞者们灵动的身姿、富有节奏感的敲击,让我深深领略到这一独特文化的魅力。这次田野调研,使我深刻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紧迫性与重要性。在传承与发展的道路上,壮族打扁担面临着诸多挑战,如传承人才的断层、传播渠道的局限等。作为舞蹈专业的大学生,我深感责任在肩。未来,我决心持续关注非遗保护工作,通过参与宣传活动、协助传承人开展教学等方式,为壮族打扁担等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。
(三)实践人:2024级研究生班 闻国雁
寒假期间,我在广西来宾市武宣县的实地采风调研,让我对民族艺术有了深刻感悟。调研中,我了解到蜂鼓有配套舞蹈形式,但能熟练演绎的艺人寥寥无几。目前,蜂鼓作为传统音乐类项目已被列为自治区级非遗,得到一定保护,可与之紧密相关的蜂鼓舞却未受同等重视。这对蜂鼓舞是危机,却也为民间舞蹈研究工作者带来机遇与责任。可惜此次采风,我们未能目睹蜂鼓舞现场表演,留下遗憾。蜂鼓舞是否值得全力保护、传承与深入研究?我认为,唯有持续开展实地调研,深度挖掘其文化价值、艺术魅力与历史意义,方能找到答案。
文字:陈诗、黄艺峰、闻国雁
图片:陈诗、黄艺峰、闻国雁
编辑:蓝靖程
一审一校:张倩芸
二审二校:李柏志
三审三校:冯丽霞
用户登录